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0年教育教学大讨论
2020年教育教学大讨论
法学院的课程建设——我院成功举办教育教学大讨论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0-07-07     浏览次数:

       2020年7月3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了教育教学大讨论专家讲座。本讨论“法学院的课程建设”议题展开。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翔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聂鑫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比较法研究院翟远见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刘哲玮副教授担任与谈嘉宾。还有来自院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友代表等五十余人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本次专题讲座由我分管本科生教学的副院长袁治杰副教授主持。



首先,袁治杰老师对各位参会嘉宾表达了热烈欢迎。他表示,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是全国范围内的法学院都予以高度关注的话题。提升教学质量不仅仅涉及到课程建设,还包括在课程设计出来后如何将其良好地贯彻、怎样展开教学、如何作出评估、如何对老师及学生进行考核等。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在法学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四所顶尖法学院校的嘉宾。通过交流,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汲取经验。


院党委书记梁迎修老师向与会嘉宾欢迎致辞时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教育教学大讨论是一个年度重点工作。从全国来讲,教育主管部门法律教育提出了诸多新的理念下发了诸多文件,而法学界也就法学教育的创新和教育改革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北师大法学院也将以开展调研、举办座谈会形式,积极听取各方的经验和建议,从而提升法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接下来,来自四所法学院校的嘉宾结合本院实践如何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进行了发言。张翔教授分享了人大法学院关于法学课程的五大模块构想。他指出,从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上看,一方面要减少课程层次、避免重复工作。另一方面则需要不断扩展课程的纵深。参照德国、美国、日本一些法学院的课程体系,张翔教授将课程模块分为了五类,并分别对这些课程所承担的功能和学生范围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最后,张翔教授从课程体系的冲突、师资、人事制度等方面对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作出了总结。



聂鑫教授指出,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全世界的法学院都存在着争议与困惑。譬如法学院是学术殿堂还是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究竟是思维训练、知识传授还是技能培训;法学院是培养专家还是公民教育。聂鑫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方向一是给学生留白,削减课程量,保障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从而达到精修课程的目的。二是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鼓励学生修习其他专业的“硬课”,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三是成立教学委员会,更多地发挥老师们的集体能力。



翟远见副教授以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认为当下存在三个“多”和三个“少”,即法学院太多、必修课太多、水课程太多。部分学科的课程安排太少、写作太少、口试形式太少。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来看,目前也存在四大“不科学”,即人才培养目标不科学、课程层次界定不科学、实习实践的设置不科学、课程安排的时间先后顺序不科学。

刘哲玮副教授对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课程进行了梳理,并将它们分为基础课程、专题课程、实务类课程及国际类课程。其中,基础课侧重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专题课程主要通过研讨来展开。实务类课程与国际类课程分别聘请了校外专家及外国教授,力图借此提升学生们的实务知识及国际化视野。


在互动环节,与会的老师和学生代表就“本科生论文写作训练课的开设时间”、“加入练习课程的可行性”、“加强学生学习强度的思路”、 “实证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团队的形成”、“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建设”等问题提问,并与嘉宾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通过此次交流,我院师生对如何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也为我院接下来的调研和讨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相信在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下,我院的课程设置将得到大幅的优化和完善。在此基础上,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将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