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时间▪空间▪比较法”系列沙龙第二期“孟德斯鸠观念的早期叙事”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9-06-26     浏览次数:

        617日周一晚,“时间▪空间▪比较法”系列沙龙第二期“孟德斯鸠观念的早期叙事”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1922会议室顺利展开。本期沙龙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马剑银副教授主持,邀请到了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法与政治制度教研室主任黄涛副教授担任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张翔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仝宗锦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泮伟江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朱明哲副教授、清华大学鲁楠副教授、甘肃政法大学韩宝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强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汪庆华教授以及夏扬教授出席了此次沙龙。


如主持人马剑银老师在开场中所言,本期沙龙主题名“孟德斯鸠观念的早期叙事”是一个修辞化的概念。孟德斯鸠首次完整构筑了现代三权分立的基本框架,是现代自由主义法律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联邦党人文集中唯一被引用过的思想家。但其名噪后世的三权分立理论出现在《论法的精神》中的第十一章,在此之前存在着大篇幅的与政体相关的内容,包括君主政体、民主政体、贵族政体、专制政体以及潜藏着的宽和政体。



主讲人黄涛老师作为“施特劳斯讲学录”中《从德性到自由: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讲疏》《女人、阉奴与政制: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讲疏》等的译者,曾以此为主题写就施特劳斯风格的四万字论文。黄涛老师首先开宗明义地点名了本场主讲的要旨,即欲通过《论法的精神》前十章的分析研究,将政体作为探究孟氏理论的窗口,考察其三权分立诞生的逻辑和目的。接着,黄涛老师从政体的性质(或结构)、政体的原则两方面,对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分别展开了详述,从各政体与美德的不同关系,引出政体腐化的命题,“宽和政体”在此基础上诞生。黄涛老师指出,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在中间力量和美德失灵的情况下都有可能滑向专制政体,而专制政体则由于道德原因必然走向腐化,只有在宽和政体(确切地讲并非一种独立的政体形式,而是一种可以从属于其他任何政体的状态的描摹)中,权力才能受到制约,民众人身和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孟德斯鸠认为只要凭借三权分立这种理性设计,无需政体原则或道德的元素,通过内在权力制约结构即可避免走向腐化的趋势,由此提出全新的由性质相同的国家构成“联邦共和国政体”,这将是最有力量的且是永恒的政体。



接下来的环节里,本场沙龙的各位与谈人兴致盎然,展开了充分的表达、讨论与辩驳。诸位首先对黄涛老师施特劳斯式的叙述风格、方法论和视角表示欣赏,其一是将孟氏理论与古希腊罗马思想相联的古典眼光,其二是细致清晰、层层递进的文本解读。随后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老师们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建议和疑惑,由黄涛老师在最后的发言中一一回应。



首先针对《论法的精神》的叙事逻辑,泮伟江、仝宗锦、鲁楠、朱明哲、汪庆华、夏扬等多位老师看来,孟氏行文具有散文式的随意性,进行教义学上的形式理性解读是必要的。但前后关系未必形成因果关系甚至逻辑关系,认为不宜采取后历史主义的解释方法,将孟德斯鸠理论当做胜利的宣言,建议立足于孟氏自身的行文体系和逻辑视角,注重论证的严谨性。并应结合孟德斯鸠的时代,考量语词的不确定性以及时代特征与变迁,而非仅着眼孟氏个人的独特用法。



其次,与谈人发表了各自对于孟德斯鸠政体理论具体解读的看法。鲁楠老师将孟氏笔下的政体比作使法的精神这一无形之物显现出来的测试纸,认为孟德斯鸠笔下的美德更类似于一种无形的政治文化,孟氏正是想寻找一种奠基在政治自由文化基础上的与其相匹配的新的政治类型。对于张翔老师补充的疑问,孟德斯鸠的归结点在于混合政体还是分权政体,李强老师主张分权就是一种混合,是通过分权来实现混合以达至宽和,孟氏目的就是要通过三权分立将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中的偶性因素稳定下来。



接着,对于孟德斯鸠理论的地位,仝宗锦老师提出问题,即如何看待孟德斯鸠和联邦党人文集的关系和各自的地位,以及孟氏在多大程度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政治哲学。汪庆华老师指出孟氏具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混合气质,他未放弃对古典美德的追求,同时又为现代政治科学奠定了基础,联邦党人就是在这样一种多元主义哲学基础上通过政治程序建立起政体和国家,成为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节点。对此,黄涛老师的回应道,孟氏笔下的三权分立政体吸纳了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的双重优势,并剔除了古典政体的美德要素,只强调政体的结构和性质。由此,黄涛老师认为在孟德斯鸠那里已经完成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理论过渡。



此外,泮伟江、仝宗锦等与谈人都重申了黄涛老师特别强调过的商业贸易的命题,进行了对商业贸易与政体的关系的思考,也试着从现今中美贸易战的角度去对孟氏理论作出重新解读。黄涛老师对此的理解是,商业贸易是孟氏的理想政体的要素与底色,三权分立政体既是防御的又是扩张的,孟德斯鸠以商业贸易代替了战争,是一个扩张主义者而非好战主义者。




十一位法律政治哲学界的学者们的讨论在马剑银老师“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语中暂告终止。正如黄涛老师结尾时希望的那样,各家各派对于孟氏理论的解读不是相互反驳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生成,目的是共同去呈现孟德斯鸠的思想。最后,大家在北师大法学院“法行天下”的院训前合影,以留念这一充满着探索与解读、睿智与思辨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