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晚,理论法学“法耀星空”学术沙龙第七场: “性情与情境——探春断事的微观分析”主题讲座在后主楼法学院1922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法学院徐忠明老师,同时出席本次讲座的有西北政法大学法学院陈玺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刘晓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马建银副教授、李德嘉老师。讲座由法学院夏扬教授主持。
徐忠明老师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五十五回的“探春断案”切入,与大家讨论在与家法有关的争议事件中性情和情境如何影响决策。徐老师首先回顾了探春管家这一故事的背景和一系列决断事件的前因后果,然后分析了情境结构的决定因素,包括决策主体身份、管理体系、法律体系等要素。接下来,徐老师从故事文本入手,分析了探春与赵姨娘两人的性情,认为决策者探春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气魄与胆识。赵姨娘欠缺智慧、心胸狭窄。决策者与被决策者之间会产生矛盾。最后,徐老师回顾法制史,从古代审判的司法实践中展开,认为决策者个人性情与决策情境对决策结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后进入与谈环节。陈玺老师表示,徐老师从法律视角观察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作品中的片段,“讲好中国法律故事”,给人启迪。陈老师还提出,在《红楼梦》中,不同人物领不同的月钱,月钱意味着经济,经济背后是身份,身份背后是权限,身份问题是思考中国古代法律问题的切入点。
刘晓林老师认同性情与情境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同时提出了“如何借此为未来的决策提供预测依据”的问题。刘老师认为,“性情与情境”分析,这是观察古代决策者决策行为的一个重要角度。
马建银老师和李德嘉老师,都对“先例”、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与欧洲法律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法律现实主义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徐忠明老师对《红楼梦》文本及清代法律制度有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演讲时引经据典,语言幽默流畅,时而起身模仿书中人物神情动作,时而转身与身后同学互动交流,并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回应,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最后,与会嘉宾共同合影留念,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