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京师法学大讲堂第四十八期“法学论文选题、写作与投稿”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21     浏览次数:


515日下午,京师法学大讲堂第48法学论文选题、写作与投稿在北京师范大学高铭暄学术报告厅1822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袁方主讲,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贺丹,《中国法学》杂志社副研究员、编辑赵毅宇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李德嘉副教授郭晔副教授杨旭老师与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梁迎修主持。


在讲座的开端,袁方主编首先强调了选题的重要性她指出,选题是论文的灵魂一个优秀的选题必须具备显著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优质的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其中,问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首先,基础性知识问题可被归类为疑问,这类问题通过知识的积累可以得到解决,因此这类研究的贡献度较低,属于初级学术问题。其次,制度与实践中的不足可被定义为缺陷,主要涉及发现制度的漏洞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属于对策法学的范畴。最后,论题代表理论性挑战,它涉及理论重构的问题,此类研究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若此类选题能够对某一理论实现创新与突破,则可视为优秀选题的极致境界。

紧接着,袁方主编总结了“优质问题的四个特点,即代表性、挑战性、理论关联切口适中。具体而言,代表性要求关注普遍性议题,个案需要抽象为共性命题;挑战性需要突破现有理论框架,努力填补制度空白;理论关联是指对接重大理论命题,实现小问题牵引大议题;切口适中是指问题清晰且有新意,兼顾实操性与学术增量,避免宏大空泛。进一步指出法学领域兼具学术性、政治性与实践性,作者既可从众多学术文献、学术辩论及会议议程中发掘优质选题,亦可从党和国家的政治性文件、国家立法规划以及中国本土的司法实践中探寻优质选题。

随后,袁方主编阐述了创新性作为学术贡献核心维度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创新性可从以下四个层面体现:一是选题角度的创新二是材料数据的更新三是研究方法的革新四是理论的重构与观点的更新。特别强调,研究者不应盲目追求热点问题,而应致力于在自身学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论证结构优化的技巧,指出论证的逻辑自洽性是学术表达的关键全面分析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策略研究这三种研究范式的区别。她还提出要从精确的标题设计科学的摘要写作、流畅的语言表达、规范的注释与学术诚信等四个要素入手,努力打造“读者友好型写作”。最后,针对师生普遍关注的投稿问题,她指出,要通过掌握不同期刊的特色与定位、论文的选题大小适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学术影响力以及正确处理匿名评审意见等四个方面,有效提高论文投稿的成功率。


在交流环节中,贺丹教授表示,袁方主编对于论文选题的概括极为精准,这对于个人未来的学术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在座的各位同学铭记于心,掌握正确的论文选题和写作方法,并学习成功投稿的经验,以加强学术锻炼。

赵毅宇副研究员回顾了《中国法学》的审稿经验,并对袁方主编在法学论文选题、写作与投稿所给予的启迪表示了诚挚的感激与认同。赵毅宇副研究员强调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坚守中国本土法学的核心价值。

李德嘉副教授就法制史研究方向的选题向袁方主编进行请教,探讨了如何妥善处理较为冷门的选题,并对袁方主编在论文撰写、选题策略及投稿事宜上的指导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杨旭老师首先向袁方主编以及《中国法律评论》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历程,对于袁方主编所提出的观点——研究者不应盲目追逐热点问题,而应致力于在自己的学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表示了深刻的共鸣。

郭晔副教授对袁方主编及赵毅宇副研究员的莅临表示了诚挚的感谢。指出,一篇优质的文章往往需要经过数十次的修订,这背后凝聚了作者与编辑双方的辛勤付出。没有编辑反复的审阅与指导,就不会有论文的卓越品质,优秀的文章正是在不断的修改中锻造而成。

主持人梁迎修院长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强调对于法学生来说,论文写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是学术生涯中必须经历的重要课程。袁方主编和赵毅宇副研究员的到来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此次分享的内容表示了高度认同与赞美


随后,袁方主编对与谈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本次讲座至此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