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19点,北京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暨京师法学学术研究生沙龙第23期——“法学论文写作的六个意识”主题讲座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吉林大学法学院侯学宾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崔林林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科院郭理蓉副教授共同担任与谈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柴荣教授主持。法学院师生及校外人士共220余人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柴荣教授介绍了本次沙龙的主讲人及与谈人,并对各位嘉宾和参会同学的到来表示感谢与热烈的欢迎,随后邀请侯学宾教授开展本次主题讲座。
侯学宾教授首先指出,方法是给人以启发的,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案。本次讲座将围绕六个意识来展开论文写作方法的讲解。
一是读书意识。侯学宾教授认为,读书是写作的必要前提,既要泛读,通过读书了解到在生活当中没有办法去直接接触的东西,对泛读的书留下大体上的印象;又要反复精读某一方面的书,深入了解与写作相关的某一个问题,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
二是综述意识。侯学宾教授强调综述有很强的目的性,它是为了后面的写作做具体准备的,好的综述不是简单的罗列观点,而是对前人的观点进行归纳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最终实现推陈出新,为后续的写作打好基础。
三是选题意识。侯学宾教授提出选题一方面要区分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应当选择理论问题研究;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其中热点问题可以从期刊中找到,而历久弥新的重点问题可以从本学科的学术史中找寻。
四是论证意识。论证视角要有新意,论证要有逻辑,有体系,用法言法语围绕最核心的问题展开。
五是读者意识。侯学宾教授在讲述读者意识时,首先明确了论文的目标读者是其他的研究者,论文要让读者能接受和理解,也要与其他研究者产生交流,只有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才能够促进知识上的增量。对于读者意识外在形式上的体现,侯学宾教授也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形式规范要好;标题要精炼,用词要准确,不引起歧义;摘要要体现论文最核心的观点;导言要建构问题、吸引读者。
六是风格意识。侯教授希望作者的写作风格一定是能够和本学科相融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看名家名作,多模仿去积累自己的风格。另外,还应当了解期刊的风格,期刊的风格一方面体现在选题,一方面体现选文的论述风格上,了解期刊的风格不仅有利于发表作品,同时也有利于去塑造自己的形象风格。
与谈环节中,中国政法大学崔玲玲教授对侯学宾教授的六个意识表示了高度赞同,并分享了她在教学中的经验及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选题大而无当,或者对选题相关的概念理解不清楚。其次论文应当避免只是简单地堆砌材料而缺乏分析论证。最后,她建议在论文完成后通过朗读找到论文中行文不通畅、前后矛盾甚至是逻辑结构存在问题的地方。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郭理蓉副教授以侯学宾教授的读书等方法为启发点,分享了自己在法学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经验。第一,她理解的读书在精读和泛读两个层面的阅读都应该有要有比较广泛的阅读的面,不拘泥于本学科的书籍,同时也要注重专业文献的阅读。第二,选题新固然重要,选题的现实意义也很重要。第三,希望同学们对自己的创新要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和合理预期。第四,论文的文字要专业,不要随便使用偏词怪词,要学习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把一个深奥的问题讲清楚。
柴荣教授对主讲人侯学宾教授与两位与谈教授的分享表示了感谢,并强调要把复杂问题简单表达,注意文章的流畅性准确性,鼓励同学们将本次沙龙的学习经验内化于心、应用在平时的论文写作中。
讲座的最后环节,与会同学积极提问,侯学宾教授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读书和选题等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均表示受益匪浅。本次学术研究生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