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最高人民法院委托项目,2024年12月25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基地调研团队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联合举办了一场调解员工作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教授带队,法学院郭翔副教授、社会学院杨林助理研究员以及法学院多名研究生参加。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参加座谈会的主要人员有立案庭副庭长汤民华、行政庭审判员黄越、海淀区善达法律调解中心主任詹振龙、海淀区善达法律调解中心秘书长高竹、人民调解员张葆英以及宋素军。本次座谈会旨在了解如何强化调解员的专业能力,提升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座谈会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汤民华主持。汤副庭长在对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各位教授及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之后,简要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成员以及会议的主要流程。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在对海淀区人民法院及各位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之后,介绍了开展本次会议的背景以及调研团队到目前为止进行的调研工作,说明了开展本次调研的背景与目的——深入了解基层法院调解员工作实践、调解培训需求与经验做法,为建立人民法院调解员培训体系、指导人民法院调解员培训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汤副庭长有针对性地介绍了海淀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调解员工作的整体情况,重点介绍了海淀区人民法院所受理的案件类别、调解成功率以及法院内部调解员与法官之间合作的工作模式。
行政庭审判员黄越指出,行政案件具有特殊性,行政调解多由法官主持,目前行政庭调解的行政案件有两类,分别是行政诉讼法规定之内的与行政诉讼法规定之外的案件。对于前者,主要是贯彻服务于发展大局的政治意识来进行调解;对于后者,需要以协调的方式进行调解。
在会议的座谈环节,针对调研团队提出的关于调解员如何进行能力提升的问题,海淀区善达法律调解中心主任詹振龙表示,在进行调解员的系统培训时,调解中心会更注重培养调解员在捕捉审判要素与要点方面的能力。由于调解工作的特殊性,调解中心从调解员入职开始也会开展内部培训,对其职业操守、道德与纪律、调解技巧、沟通能力、文书制作、政治站位等方面进行培训。
海淀区善达法律调解中心秘书长高竹表示,针对调解员的培训,包括四个版块,一是基于实体法的审判要素培训;二是信息化系统与司法文书;三是调解组织内部的OA管理软件;四是通过与法院合作完成的线上课程的培训。目前基本是从老带新的角度出发,根据调解案件数量来实现调解员与法官之间的融通,提高法官与调解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两位资深人民调解员分别结合自身调解工作经验进行发言,分享了自己在调解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张葆英老师是一名退休法官,其通过亲身经历的房屋买卖、家事纠纷案件来介绍调解员工作技巧与心理学知识在调解工作中的运用。其表示,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应当站在双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解双方的需求与底线,把握双方情绪,提出合理调解方案,才能更好地促成调解。
宋素军老师曾是一名社区工作者,有着丰富基层社区工作经验,其以基层社区工作经常遇到的物业供暖纠纷调解案件,介绍了法院组织的法律知识培训对其开展调解工作发挥的积极作用。
会议结束前,汤副庭长和梁院长分别做了总结发言。汤副庭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座谈会为海淀区人民法院的调解工作提供了创新的方向,同时也引导海淀区人民法院可以继续丰富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形式。
梁院长则表示,法学院将继续加强与海淀区人民法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的深度融合,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为调解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支持,助力调解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与海淀区人民法院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也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双方都表示会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在完善法院调解员培训工作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为促进法院“诉调对接”工作高质量发展和完善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解化解综合机制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