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晚上,京师法学学术研究生沙龙第13期“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主题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922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李启成教授担任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田夫副研究员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律科学博士朱绍明作为本次讲座的与谈人一同出席,同时参与本次讲座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李德嘉老师。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柴荣教授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柴荣教授首先对在座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同时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旨为法史学论文写作漫谈。随后,柴荣教授邀请李启成教授开展主题讲座。
李教授以“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为主题,从写法史论文首先应当将道理讲清,其次要拿出史料证据,再次要做到行文流畅,最后要经世济人,与现实相连,对现实有启发等四个方面来开展本次讲座。
首先,李教授从如何选题入手,确定了以小见大,论从史出的目标,希望同学们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学问都要将论点建立在事实上,尤其是法史方向的论文,更应该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步骤:首先应该阅读经典法史文献,可与老师进行讨论,在有心得的基础上假定选题,并在之后的查阅研究过程中修正选题,最后再按照选题来搜集整理材料,形成自己的思路。
其次,以“宗旨”这个概念为例,李教授为今晚的讲座做了一系列学理上的铺垫,并正式开始以“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为主题的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在“义理”方面,李教授再次强调了四书五经等中国古代法理学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并指出,制度虽然在随着历史的长河改变,但背后的道理却未必改变。
在“考据”方面,李教授指出“论从史出,一定不能以论代史”,在态度上要做到尽可能地虚心,对待史料不能带有成见或者观点预设,尽最大可能保证材料的真实性。
在“辞章”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持文字的通顺、准确和精炼,在之后的过程中反复修改,保证最大程度的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最后,李教授在“经济”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术研究与现实的关系:“选择题目时关心,但写作时要保持距离”,并指出每个人看史得到的都不同,所以比起他人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领悟。
随后进入与谈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夫对本次讲座进行了补充,并通过自身亲历的相关事件,对“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四个方面做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律科学博士朱绍明也对本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英文写作方面给了同学们建议,建议同学们辨别中英文逻辑以及词语含义上的差别,准确用英文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李德嘉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心得体会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李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