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京师大厦举办。本次会议设有两个分会场,均取得圆满成功。第一分会场会议主题为“现代法治建设中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徐胜萍主持。本单元邀请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史智军、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田海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与犯罪学学院讲师张润、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朱宏哲、内蒙古财经大学讲师郝海燕、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研究室主任梁蕾、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奕超、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法律部副总裁刘洋、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程涛等人前来交流研讨。
徐胜萍老师简单介绍了中心举办本次会议的背景之后,与会人员围绕 “现代法治建设中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积极发言。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史智军法官,对“诉源治理和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介绍了自己的实践观察。他提到:目前有些类型的纠纷可借助多元化解机制得到妥善处理,并非只有诉讼的唯一方式,比如乡土类纠纷、行业类纠纷、专业类纠纷等,都可借助多元化解机制的力量,将矛盾及时化解在诉讼前或开庭前。此外,他还介绍了实践中的多元化解方式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华北电力大学田海鑫老师以自己在朝阳区人民法院兼职特邀调解员的实践为基础,谈了当下律师调解的发展和问题。田海鑫指出,当前律师调解的定位尚不明确,但他个人认为律师调解仍属于民间调解,不属于司法调解或行政调解,只不过它能够派驻到各个组织和单位中去;他还向大家介绍了当前律师调解各地试点的不同模式,主要分为法院主导、律协主导、律师事务所主导、政府主导四种。最后他指出,专业性、包容性、高效性是律师调解的特色和优势,但律师调解目前也面临着人员准入标准不明、相关制度不统一、律师代理人身份与调解员身份利益冲突、调解效力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张润老师以自己近期关于医疗纠纷解决的相关课题为切入点,结合自己课题组获取的医疗纠纷实证研究材料,向大家展示了医院文化建设对预防和解决医疗纠纷的影响,为与会人员了解医患矛盾的样貌、医院文化与医疗纠纷的关系提供了生动图解。
内蒙古财经大学郝海燕老师的发言主要围绕其民事公益诉讼调解效力及程序保障展开。她从民事公益诉讼调解效力的特殊性、民事公益诉讼调解效力的范围界定、民事公益诉讼调解效力的程序保障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朱宏哲法官助理立足个人在法院的审判工作,谈了自己对当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解。他的发言主要针对诉讼和调解的协调。他指出当下法院的调解成功率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究其原因,法院因主持调解而在反复沟通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比直接裁判高得多,而法官面临着很大的结案压力。他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在法院的诉讼调解中引入各类调解组织,并完善相关制度,从而为纠纷的更快更好解决提供助力。
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研究室梁蕾主任以其工作经历为中心,提出了当下诉调对接的现实困境。梁蕾从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的概况、案件从法院导出的困境、调解过程中的问题、司法确认中的问题三个方面指出了调解组织所面临的一系列非常现实的诉调对接问题。发言中涉及到诉调对接的各方利益冲突,大家频频点头表示认同。诉调对接中的问题之解决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随后,徐胜萍老师对各个发言人的精彩发言进行了简要点评,紧接着会议就进入了与谈人发言和自由讨论环节。大家纷纷对前面六位发言人的发言表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会场的气氛瞬间被大家热烈的讨论点燃,不同职业的视角和观点在讨论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作为法官的史智军和作为调解组织任职人员的梁蕾甚至展开了针对法院与调解组织之间诉调对接问题你来我往的深入研讨,大家获益颇丰。
最后,研讨会在徐胜萍老师的总结陈词中圆满落幕,大家纷纷表示收获满满,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的相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