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珠海)于木铎楼A215成功举办。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米健先生,法学院院长梁迎修教授,法学院副院长、珠海校区法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袁治杰教授,法学院刘懿彤副教授,珠海校区法治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宗卿副教授,珠海校区法治发展研究中心刘世强副教授、武谦老师,法学院杨旭老师,《湾区通讯》执行主编尹疏雨老师,法学院教务秘书杨卓颖老师,法学院学生事务秘书咸雪茹老师,以及法学院珠海校区2025级全体新生同学参加典礼。典礼由袁治杰教授主持。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学典礼正式开始。
在校生代表袁梓琪发言
在校生代表袁梓琪同学真诚地分享了她入学之后的读研心路,以“接纳平凡,脚踏实地”为主题分享成长感悟。她回顾了自己初入法学院时面临的学业适应压力和挫折经历,通过每日规律学习、坚持运动锻炼和参与合唱团活动,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她鼓励新生坦然接受迷茫与焦虑,相信“虽然走得慢,但绝不后退”的力量,以自己的经历印证了平凡中追求进步的意义,引发全场共鸣。
新生代表刘馨发言
新生代表刘馨同学分享了备考阶段的奋斗历程与初入法学院的感悟。她坦言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的学子们皆怀揣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法治建设的初心,并呼吁新生秉持“德育英才,法行天下”的院训,践行“京师法律人”使命与担当。面对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她鼓励同窗保持平常心,不畏将来,在北师大法学院共同成长,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教师代表杨旭发言
教师代表杨旭老师以“什么是我们所学的法学?”为题从学理层面深入阐释法学的本质与价值。杨旭老师首先明确法学知识的根本来源是现行法秩序中的规范,强调“无条文、不教义”的法教义学基础。他犀利指出学生常将教科书、论文甚至司考讲义误作法律依据的认知偏差,重申解决法律问题必须回归法条本身。针对“法学无用论”的质疑,杨旭老师坚定主张法学是实践取向的科学学科。
面对法学是否具备科学性的争议,杨旭老师提出关键论断:法学是一门追求价值判断客观化的科学。他批判将价值判断等同于主观好恶的误解,强调“发现价值判断问题恰恰是真正法学思考的开始”,以此捍卫法学作为科学的立身之本。
发言最后,杨旭老师鼓励新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深入践行“法学源于法律、服务于实践、追求科学客观性”三大核心特质,努力成长为卓越的法律人才。
法学院院长梁迎修寄语
法学院院长梁迎修教授以“保持乐观 享受拼搏”为题寄语新生,为新生提出两点精神指引。梁教授首先建议学生“保持乐观”。他指出,尽管当前就业竞争激烈,但通过长周期观察可发现,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实际上远超以往。他强调,面对客观现实,应主动调整预期,拒绝焦虑内耗,保持积极心态。
其次,他倡导“享受拼搏”。梁院长提醒学生避免过度紧张和患得患失,应以“尽人力听天命”的淡定态度投入学习。他引用《伟大为什么不能被计划》中的案例,说明人生发展存在多种可能,并非只有单一成功路径。即便既定目标未能实现而被迫转向,结果也未必会差,甚至可能更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人生中途换道,最终也取得了非凡成就。
最后梁迎修教授强调,北师大法学院的金字招牌和一流教育将为学子提供坚实保障,鼓励大家以乐观心态享受拼搏过程,相信必能成就梦想。愿大家保持乐观、积极进取,成就精彩人生!
本次典礼还举行了一项别开生面的赠书仪式,米健教授与梁迎修教授共同向新生代表赠送学院为2025级新生精心准备的五本法学经典著作,包括《乡土中国》《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波斯人信札》《为权利而斗争》《法学导论》。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图书交接,更象征着法学精神的传承与知识火种的传递。米健教授特别就其翻译的拉德布鲁赫名著《法学导论》进行分享,勉励学子们不仅要掌握现行法律条文,更要树立法律人的坚定信念。他强调,要通过与经典著作的灵魂对话,学会甄选有益书籍,从而塑造法律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与专业境界。这场充满仪式感的赠书活动,为新生开启了法学学习的新篇章。
在悠扬的校歌声中,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2025 级新生开学典礼(珠海)圆满落幕。新一代法学院学子们必将传承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百廿荣光,秉持“德育英才,法行天下”的院训精神,为中国法治事业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