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暨京师法学名家讲坛第九十五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9-16     浏览次数:

  202291519点,北京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暨京师法学名家讲坛第九十五期——“中华法制的理性内涵主题讲座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中国政法大学朱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生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柴荣教授共同担任与谈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夏扬教授主持,法学院师生及校外人士共两百余人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夏扬教授介绍了本次沙龙的主讲人及与谈人,并对各位嘉宾和参会同学的到来表示感谢与热烈的欢迎,随后邀请朱勇教授开展本次主题讲座。

朱勇教授将主题内容分为中华法系的形成和中华法制理性内涵的具体内容两个方面,并将之展开,进行深入的阐释与探讨。

对于中华法系的形成,朱教授认为中华法系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朱教授从中华法系的理论奠基先秦时期讲起,指出中华法系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初步建立,在隋唐时期成熟,最终在宋、元、明、清完备。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华法制在中华大地上萌芽发生并且基于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初步形成明德慎罚这样一个法律原则,进而奠定了中华法治的人文主义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主义品质。

朱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中华法制理性内涵的具体内容。

一是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格局,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朱教授指出大一统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也是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核心目标。从中国历史的发展实际过程来看,大一统的国家格局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常态,是主流。而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格局,需要保持全国的统一政令。中央需要中央政府能够有效调动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各类资源,所以需要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对于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内涵之一的制度与法律,朱教授从四个方便进行了阐述。

二是道德法律,共同治理;价值规范,相向而行。朱教授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法律共治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重大意义。

三是强化吏治,从严治官。朱教授指出从严治官,强化吏治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基本特点。并详细解释了该特征对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格局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意义。

与谈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生对朱勇教授的观点和讲述表示了高度赞同并对朱勇教授的治学精神表示钦佩。张生研究员认为,朱勇教授的讲授给他带来了三个感受:一是认为朱教授对中国古代法制的进行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渊源流变的阐释;二是认为理性与人文是密切结合的。三是指出实际上传统是适应现实而生成的一种实践理性,而又在历史上不断被理论化,不断被传承和发展,朱教授的研究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典范——即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需要我辈不断努力的。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柴荣教授对朱勇教授的讲解以及张生研究员的感受表示了赞许与感激。柴荣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学习本次讲座的收获:一是认为朱教授从较为宏观的视角为我们系统地总结了中华法律文化的理性内涵;二是认为如同朱教授所说,司法裁判者一般会将德法共治的精神运用到具体司法实践当中,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体会到国家的仁政等;三是认为如同张生研究员所说,实际上我们传统的中华文化、法律文化当中具有现代性,通过对中华法系理性内涵的分析,会发现我们的文化与西方的一些文化只是表述语言不同,但是内涵和具体的方法是相通的。

随后,与会的师生纷纷向主讲人朱勇教授提问,朱勇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

最后,夏扬教授对主讲人朱勇教授的讲解与两位与谈老师的分享表示了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