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中国法律史与法律文化的国际教学——中国法硕士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822会议室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民主与法制》期刊社、《法治日报·法治周末》报社等单位的三十余名师生、记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夏扬老师主持。
会议伊始,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柴荣教授致开幕辞。柴荣老师指出,传统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法律史的国际教学为契机,一方面,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走向世界,国际学生参与中国法律史与法律文化课程教学,有机会品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另一方面,将中国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的国际教学置于传承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根脉的视野中,有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老师作引领发言。肖铠老师对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书院的具体情况,如京师书院的历史渊源、师资队伍、教学理念、建设目标、办学空间、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国际人文交流项目、国际合作以及书院的四季美景等,作了全方位且详细的介绍,使大家对京师书院的优势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与此同时,肖铠老师也介绍了京师书院与中国法硕士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指明了京师书院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夏扬教授围绕中国法硕士课程教学,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法律史与法律文化国际教学的看法。夏扬老师认为,中国法律史的国际教学如何加强“中国”概念的提炼,如何在讲授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深切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关切之处,如何让国际学生在学习中国法律的历史中了解当代中国,这是中国法律史的国际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法硕士项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法律史以及法律文化的教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文化传播方式不仅仅是包包饺子、写写对联,更需要对制度、观念理念和治理方式作深入的阐发。中国法律史与法律文化的国际教学将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Iacopo Germole(郑彦柯)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与法律关系的看法。郑彦柯指出,通过参与中国法律史与法律文化的课程学习,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法律,既能学到法律知识,又能促进文化理解与国际合作,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促进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总之,学习中国法律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国家文化和历史的鲜活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Alyssa Papa介绍了她对中国法律特征的理解。首先,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中国法律的核心原则,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保障好每个人的权利。其次,中国法律的文化基础是儒家哲学,儒家哲学影响下的中国法律强调孝道、无讼和谐和互相尊重等价值观。最后,中国法律注重平衡个人和集体间的需求,为人们提供道德上的指引。
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Anna Maria介绍了她学习中国法律经历。Anna Maria先是回顾了自己在波兰、丹麦和西班牙学习和研究法律的学术历程,随后指出自己来中国学习法律的原因,她认为学习中国法律能够让自己有机会了解一个由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塑造的完全不同的法律体系,能够让自己沉浸在全球视野中去学习和研究法律。西方法律注重个人权利,而中国强调集体和谐和社会稳定,这使其成为一个迷人的研究领域,未来Anna Maria将会持续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阻碍,不断融入到对中国法律的学习中去,使自己获得成长。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院长顾元教授介绍了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方面的经验。顾元老师认为,专精于中国法律史和法律文化是传播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前提,可以借助讲好法律故事这一形式传播优秀法律文化,可以借助与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契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等载体和媒介,也可以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推动力。
清华大学法学院陈新宇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的LL.M.中国法硕士项目情况。陈新宇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介绍:一是LL.M.项目的历史回顾,包括LL.M.项目的背景、学生情况统计等;二是LL.M.项目的运行情况及重点工作,包括近些年LL.M.项目的改革情况、培养方案概况、招生宣传、报考的程序及条件等;三是LL.M.项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经费、奖学金等;四是LL.M.项目未来的发展展望,如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邀请国外专家、科研机构、实务人士等来华开展合作交流。
中国政法大学郭琛教授就法律史课程的英语教学问题发表了看法。郭琛老师认为,在法律史的英语教学中,要讲好法律史课程,需抓好两个方面,即知识和文化,这就需要对法律史内容的精准翻译,在翻译中既要让读者看得懂,又要将各国独特的法律文化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此外,郭琛老师还向大家推荐了两本外国法制史经典教材,一本是Law and Jurisprudence in American History 5th ed. 2003,另一本是『ヨーロッパ史のなかの裁判事例:ケースから学ぶ西洋法制史』2014ミネルヴァ書房。
北京外国语大学庞湃教授围绕法律史教学中的外国资料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庞湃老师认为,在法律史教学过程中,研究外国资料,有助于丰富研究角度,可以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便于对法律史问题开展全面分析,外国资料较好地起到了补充研究的作用。在选取外国资料时,需注意区分有用和无用,可以就某个需要解决的争议点选取有用的资料,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需注意不用文化和法律语境中的一些差异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郑真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招收国外留学生的历史、招收留学生的政策、对留学生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设计和日常管理等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余璐平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北师大法学院中国法硕士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具体包括中国法硕士项目的招生、学制、学费、奖学金、课程、培养方案、师资等。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蒋娜教授对北师大法学院中国法硕士项目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蒋娜老师认为,在中国法律史与法律文化的国际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讲述中国法律故事,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们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兴趣,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中国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的课程学习中来。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李迪认为,法律史和法律文化课程,因其理论性较强,且涉及到法律、历史、文学、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的交叉,在没有一定积累的情况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中国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的国际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实现由抽象到具体,让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把握,是教学者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法治日报·法治周末》记者郑超老师和《民主与法制》期刊社记者李天琪老师分别就中国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的课程教学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郑超老师指出,当前的法律标志(如法槌)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和法律故事,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以有趣和吸引人的方式将法律文化和法律故事讲述给读者们听,让法律文化和法律故事更好地入脑、入心。李天琪老师指出,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过程中,报刊、期刊等的作用非同小可,要运用好报刊、期刊等宣传阵地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同时报刊、期刊等媒体也要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神圣职责,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传向全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李德嘉副教授对本次研讨会作总结。关于中国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的国际教学,李德嘉老师从三个角度出发谈自己的看法:一是从学术研究者角度出发,其应思考如何在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的研究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播者;二是从教学者角度出发,其应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三是从听众角度出发,法律故事和法律文化的讲述者应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给听众。总结完毕后,李德嘉老师对全体参会人员表达了感谢。
研讨会结束后,夏扬老师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老师、记者和学生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