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京师法学名家讲坛第一百零六期“十六字心经”与中化法制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5-17     浏览次数:

4月25日,京师法学名家讲坛第一百零六期“十六字心经”与中化法制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922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朱勇教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夏扬教授主持,山东大学侯欣一教授担任与谈人。

讲座开始前,夏扬教授对朱勇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随后,本次讲座正式开始。朱勇教授提出,从法史研究角度,既要保持从法看文化的视角,也需要从文化看法治的视角,中华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华文化强调“允执厥中”,即在治理过程中要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这一核心精神对中国传统法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代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次,中国古代法律注重适度和直观履行职责。官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保持适度,不可过度超前,也不能畏缩不前。第三,司法层级中的权利和职责行使受到限制和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在清朝时期,司法审判程序的设计中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各级官员在行使职权时受到限制,同时也面临着责任和制裁。这些观念和实践都是基于中华文化中“允执厥中”的精神,强调治理过程中的中正之道和适度。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传统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权力机构的制衡,实现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

在与谈环节,侯欣一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法治实践中制度知识话语体系的命题,探讨了该命题的提出背景以及目的。指出了这一命题的提出在法学界和法史圈中的讨论历程,以及与传统法治体系的区别和联系。侯欣一教授认为中国需要形成一套自主的法治知识体系,以引导近现代法治的实践,但也指出了这可能在国际交流中带来的挑战和障碍。他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法治文明的研究和表达,以及对其独特性的概括和传承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传统与现代法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转型过程中保持连贯性的挑战。

在提问环节,与会学生积极踊跃提出问题,陈泽博士对现代法学概念与中国传统法德关系进行融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思考。这涉及如何更好地将古代法德关系与现代法学概念相结合,以及如何在自主体系中保持对西方法学的借鉴和融合。朱勇教授从年轻一代的角色、学术与政治问题的关系以及现行法律体系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解答。

最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