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印波副教授获聘中国科学院科研诚信建设专家库成员并做主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1-09-15     浏览次数:


2021年9月14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印波副教授应中国科学院科研诚信办公室之邀,为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研诚信建设专题培训班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科研诚信办公室主任侯兴宇作了开班动员讲话,宣布经过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会议通过,印波副教授获聘中国科学院科研诚信建设专家库成员。

1.jpg

随后,印波副教授做了题为“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的法教义学进路——以323号文为例的解析”的培训讲座。中科院各研究所、中科院大学负责科研诚信建设部门负责人和科研诚信专兼职专员共计70余人列席聆听本次讲座

印波副教授指出了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在工作机制、制度规范、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短板;指出科研失信可能产生的诸多风险,提出科研诚信问题的处理应当予以法定化、规范化;分析了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范制定的不同主体及其价值准则。

印波副教授认为,规范的制定与形成不能采取偏颇主义,而应当在兼顾各种价值准则的整体性进路上展开,并在冲突端做好妥善的平衡。在制定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范时,可以考虑以科研失信行为统摄替代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等概念。以分析实证主义作为逻辑原点,科学地认知法律实证主义仅提供了最低层面的叙述性规范,并不排斥道德、政策与现实状况的评价性影响。将立法学的所有智慧充分运用到规范制定中,以位阶立法论系统整理上位规范,将之编码排列,根据上下位阶排列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合理平衡科学共同体自治需求与行政管理的需要,形成一套平衡科学道德与科研监管关系的规范体系。

印波提出了应当以现行实在规范秩序作为前提,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体系化的解释,从而妥善解决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的实践难题。在解释过程中,应当贯彻程序正义的基本理念,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随后,印波副教授以亲历的若干科研诚信案件作为例证,对《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即323号文)的规范效力作了逐条分析。

2.jpg

本次报告是此次培训班的首场报告,陆续的报告还有: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研诚信与负责任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袁军鹏研究员将做《科研诚信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指南》的主题报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文献中心引文数据库刘筱敏研究馆员将做《撤稿事件回顾及科研诚信评估》的主题报告。9月15日下午还将组织专题交流与讨论。

配图.png


印波副教授开设的学堂在线课程选课近20万人,覆盖80余所高校。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印波副教授主讲的《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程于2017年9月正式上线“学堂在线”平台,并向全国各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受到了广泛欢迎。根据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10日的最新统计,截至2021年9月,课程选课总人数为190990人,课程共被82所学校使用,成为诸多知名高校的学分课程。2019年春季学期至2021春季学期师生参与课程互动交流共发帖902971条,回帖385599条。该课程也被诸多重要的网络视频平台作为同类型课程的头条显示。

印波副教授是第一批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开设研究生通识课的教师,在严格控制选修人数的情况下,学术型研究生年均选课超过150人。连续六年承担北京师范大学暑期教育硕士、博士的科研诚信方面的培养和教学,单次授课人数最多高达800人,培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博士累计超过3000人。

自2014年以来,印波副教授在本专业之余,一直致力于科研诚信、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的研究、宣传、教育工作。围绕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的法治化,在该领域出版了1部专著,发表了4篇核心期刊论文。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做报告20余场,参与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重大科研诚信案件的研判数十次,多次参与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规章文件的起草和出台,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扩大了学校和学院在该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