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晚,由北京师范大学民商事法学教研中心主办,创业投资法研究中心承办的民商法博士生学术成长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二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特意邀请了获得海外博士学位的嘉宾,也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内高校的博士,以及北师大法学院毕业的博士,希望通过分享和交流嘉宾们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求学经历,让本院在校博士生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同时借鉴国内外高校博士生培养的先进方式,提高本校法学博士生培养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创业投资法研究中心主任,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夏利民教授主持此次会议。
主持人夏利民教授首先感谢大家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参加这次沙龙,并指出学风建设和学术氛围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比例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学术交流和学术氛围就愈发的重要。此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袁治杰老师为本次沙龙进行了开场致辞,回顾了法学院的发展历程,指出博士生培养仍有发展空间,学术氛围需要进一步培养。
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徐海燕比较了中美博士培养模式,结合自己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读博经历,指出美国法学院对博士生的培养要求严格,课程难度大,课堂讨论多,非常注重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关于论文写作,徐教授指出首先最重要的是选题,应注重问题导向,靶向研究;其次,应提出创新的观点,关注前沿问题;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应进行严谨的论证,自圆其说;同时,在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过程中应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最后,在论文初次写作完成后,应不断打磨论文,力臻完善。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袁治杰副教授从自己德国求学的经验切入,强调了在法学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袁教授指出,读博士,大量阅读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任务,广泛阅读才能产生问题意识,才能学会思考。只有阅读了,才有可能写出好的论文。袁教授认为论文的写作不仅要关注前沿问题,更要将法学理论上的基础问题研究透彻。
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何远琼探讨了在职博士应如何兼顾工作、学业、家庭的问题。做学问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将其作为个人的事情,靠自己领悟,不能一味依赖老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阅读多思考,在论文撰写中多关注新问题,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得到新的结论或在原有结论上有所扩展。此外,应善于从工作实务中发现问题,多参加学术和产业结合的会议,把实务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郭辉教授认为博士生要重点学习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他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分享了博士阶段的规划问题。要珍惜在校时光多写文章,而要想写出文章,就要多看书,多参加会议,多与同学交流,多参加老师的课题,与老师经常沟通。此外,要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最好与自己的工作或者将来的工作规划相关。同时,毕业论文所需的数据资料在选题之初也要开始着手收集。在撰写博士论文时,要做好时间的分配,多与老师沟通,并且注意舒缓压力。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法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林文彪法官从司法实务经验出发,提出“从学院到法院,把博士论文写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的建议,主张从案例挖掘材料,善于发现和解决法律中存在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同时鼓励同学们学习法学思维,培养跨学科思维,学会举一反三。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四位在读博士生作为本次学术沙龙的与谈人,分别分享了自己在博士在读期间的感受与收获。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含博分享了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模式和学习情况,结合其在北大的学习心得,谈到我们应该明确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求上得中,求中得下”,学会真正发现问题,而不是人为制造问题,多同他人交流,虚心求教。
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韩成芳介绍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着重分享了自己进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后状态的变化与调整。从刚入学时的被同学“碾压”,到后来的逐渐找到自信,韩成芳在清华的学习收获颇丰。在师门中受到同门和导师每日的努力的激励,她不愿浪费时间,坚持日进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郭如愿结合自己的撰写和发表论文的经历和感悟,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以写促学,进而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弥补理论缺陷,后期再对论文反复修改。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运鹏分享了自己博士入学后的感受。博士生的个体比较分散,每个人的节奏不同,更加容易产生孤独感。王运鹏认为在博士学习过程中,积极正面的心态特别重要,要树立宏大的学术追求,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
最后,会议主持人夏利民教授做总结发言,与会嘉宾一同合影留念,本次沙龙活动至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