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 成果荟萃
成果荟萃
《犯罪心理学》——吴宗宪 著
发布时间:2025-11-13     浏览次数: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吴宗宪撰写的《犯罪心理学》教材2025年1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组织编写的“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中的一种,16开本,全书9章420余页,68.6万字。ISBN:978-7-300-34260-3。



本书是吴宗宪教授学习、研究和讲授犯罪心理学40余年的一项成果。作为1979级本科生,他在撰写题目为《过失犯罪的心理》的学士学位论文时,就对犯罪心理学做了较多的了解和初步的学习。1983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刑法学专业硕士学位期间,继续保持这方面的兴趣,学习了相关课程。1986年毕业时,留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犯罪心理学教研室任教,变成研究和讲授犯罪心理学的专职人员,为了做好犯罪心理学教学工作,从1986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进修心理学,在该系举办的一个为期一年的助教进修班系统学习心理学课程,先后学习了多门心理学课程,聆听了多位老师讲课,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基础。1987年7月结束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学习之后,开始为讲授犯罪心理学做准备,整个暑假都在撰写讲稿,9月份开学后,一方面讲授已经准备好的课程,一方面继续撰写后面部分的讲稿。到1992年1月调离中国政法大学之前,已经系统讲授了多遍犯罪心理学课程,撰写了完整的犯罪心理学讲稿。此后,在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1991年出版)条目、主编《法律心理学大辞典》(1994年出版)、写作《西方犯罪学史》专著(1997年出版,2010年第二版)、参编《心理学大辞典》(2003年出版)、主编《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综述》一书(2009年出版)、翻译多种犯罪心理学相关主题的书籍、在一些国家访学、在进行很多项目研究等过程中,都不断学习和思考犯罪心理学方面的内容。2015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给研究生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工作,为自己学习、研究和讲授犯罪心理学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动力,为了满足教学需要,自己深入钻研这方面的内容,撰写了90余万字的《犯罪心理学》专著,此书2018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时,分为《犯罪心理学总论》和《犯罪心理学分论》两书出版。本书就是在上述学习、研究和教学基础上完成的,体现了四十多年来学习和思考犯罪心理学的结果。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1)体现长期积累。本书不仅以作者对于犯罪心理学的长期关注和研究为基础,也大量参考了本书作者2018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犯罪心理学总论》和《犯罪心理学分论》。同时,在撰写过程中,根据过去多年的思考,进行了很多探索性努力,包含了很多新的见解。

(2)突出重点内容。作者花很多精力论述和深化一些重点内容,首先,努力探索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在犯罪心理形成机制、表现形式,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与变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论述,努力夯实犯罪心理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其次,着重论述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主要犯罪类型,对它们的犯罪心理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3)准确表述内容。尽可能准确地表述概念、定义和其他内容;对于书中出现的概念、定义和其他内容,充分重视文字表述的准确性和简练性,对已有表述反复推敲,力求完善。

(4)整合不同学科。尽量合理地解决犯罪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在阐述犯罪心理学内容时,如果涉及到相关学科,认真查阅和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等解释犯罪心理现象,尽可能使犯罪心理学的论述与相关学科协调一致,将犯罪心理学融入人类知识体系之中。

(5)兼顾相关术语。在写作过程中认真考虑相关术语并且努力妥善解决相互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犯罪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研究者对于同一或者类似对象采用不同术语的现象。为了促进犯罪心理学术语的规范化,同时,也为了帮助学习者了解不同术语之间的关系,本书采用其中较好的一个术语作为主概念,同时,通过“又称为”“又译为”等方式,将其他相关术语附上;在一些情况下,还注意仔细辨别不同术语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犯罪心理学概念体系,为犯罪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6)融合中外研究。在论述中外研究者都关注和研究、具有国际共同性的内容时,注意吸收国际社会的研究成果丰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内容,不仅引述国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尽量在关键术语后面附上英语术语,以便增进对相关术语和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开始国际交流提供便利。同时,还特别重视不同话语体系的融合,不仅重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参考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成果。

(7)提供研究线索。十分重视给未来的学习者提供深入了解和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线索,不仅对中外都用的概念附上英语术语,使研究者能够以此为关键词查阅更多英语文献,还在引述用外文发表的研究成果时,在脚注中提供详细的文献信息,便于未来的学习者直接查阅这些文献和了解更多信息。虽然这些脚注占用了不少篇幅,但是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也有利于其他人的研究工作,是值得的。

全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中外兼顾、论述深入、资料翔实、写作规范,既可用作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材,也可以为犯罪心理学研究者和其他读者提供有价值参考。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学科特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方法论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二、犯罪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三、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犯因性个人因素
第一节 犯因性心理因素

一、犯因性动力因素

二、犯因性人格特质

三、犯因性感情因素

四、犯因性思维模式

五、其他心理因素与犯罪
第二节 犯因性生物因素

一、年龄因素

二、性别因素

三、遗传因素

四、神经生理学因素

五、生物化学因素
第三节 其他犯因性个人因素

一、犯因性早年经历

二、不良行为习惯

三、不当生活方式

第三章 犯因性环境因素
第一节 犯因性家庭因素

一、不良的父母养育

二、破裂家庭

三、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
第二节 其他犯因性环境因素

一、犯因性学校教育

二、犯因性社区环境

三、犯因性交往因素

四、犯因性传媒内容

五、犯因性经济因素

六、犯因性执法因素

七、犯因性物质影响

八、犯因性制度因素

九、犯因性宗教因素

十、犯因性自然环境因素

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与表现
第一节 犯罪心理形成机制

一、犯罪心理发生机制

二、犯罪心理过程机制

三、犯罪心理互动机制

四、犯罪心理差异机制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表现形式

一、概述

二、反社会性

三、犯罪性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五、无意识犯罪心理
第三节 犯罪动机

一、定义和特点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三、犯罪动机与其他概念

四、犯罪动机的主要功能

五、犯罪动机形成模式

六、犯罪动机的主要类型

七、无意识犯罪动机

第五章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与变化
第一节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一、概述

二、犯罪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犯罪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

四、犯罪行为发生的纵向过程
第二节 犯罪行为情境机制

一、概述

二、犯罪情境构成要素

三、犯罪情境心理效应

四、人与情境互动模式
第三节 特殊犯罪行为的机制

一、激情犯罪

二、重新犯罪

三、无明显动机犯罪
第四节 犯罪行为变化机制

一、犯罪行为变化原因

二、犯罪行为变化模式

第六章 暴力犯罪心理
第一节 暴力犯罪概述

一、暴力犯罪的定义和特点

二、暴力犯罪的主要类型

三、暴力犯罪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杀人犯罪心理

一、杀人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二、杀人犯罪心理学类型

三、杀人犯罪人心理特征

四、系列杀人及其心理特征

五、大量杀人及其心理特征

六、性杀人及其心理特征
第三节 抢劫犯罪心理

一、抢劫犯罪的定义和特点

二、抢劫犯罪类型学研究

三、抢劫犯罪的行为模式

四、抢劫犯罪的其他心理特征
第四节 恐怖主义犯罪心理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二、恐怖主义犯罪类型

三、恐怖分子类型

四、恐怖主义犯罪的心理学解释

第七章 财产犯罪心理
第一节 财产犯罪概述

一、财产犯罪的定义与特点

二、财产犯罪的犯因性因素
第二节 盗窃犯罪心理

一、盗窃犯罪及其心理特征

二、入室盗窃心理
第三节 诈骗犯罪心理

一、诈骗犯罪及其特征

二、诈骗犯罪的类型

三、诈骗犯罪人及其心理

四、诈骗被害人及其心理

五、诈骗犯罪中的心理互动

第八章 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性犯罪概述

一、性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二、性犯罪类型

三、性犯罪人类型

四、性犯罪人的特征
第二节 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概述

二、强奸犯罪的心理学解释

三、强奸犯罪的心理学类型

第九章 变态心理与犯罪
第一节 变态心理与犯罪概述

一、变态心理概述

二、变态心理的相关概念

三、变态心理与犯罪的关系

四、变态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

一、概述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犯罪

三、其他人格障碍与犯罪
第三节 性变态与犯罪

一、概述

二、恋童癖

三、其他性变态与犯罪
第四节 精神病与犯罪

一、精神病与犯罪概述

二、精神分裂症与犯罪

三、精神发育迟滞与犯罪

四、情感性精神病与犯罪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犯罪

六、器质性精神障碍与犯罪
第五节 其他精神障碍与犯罪

一、冲动控制障碍与犯罪

二、偏执性精神病与犯罪